找到相关内容1102篇,用时3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陈鹏释译:唯识四论(4)

    非量」的关系如何?五识在「善」、「恶」、非善非恶的「」三性中,属于哪一性?颂文回答说:  五识的外境对象是实有不虚的「性境」,五识属于现量感觉,直接感知对象;五识通于三性,可善可恶亦可非善非恶。 ...认识。]中,识量是何?于三性[注释:三性:三种善恶特性,分别是:善、恶、非善非恶。非善非恶在佛教中称「」。记又分二种:有覆。「有覆」是指有烦恼隐覆,「覆」则相反。]中,复属何性?...

    陈鹏释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45450004.html
  • 初级学佛讲义

    的出入,心中默数数字,将心念靠在数字上,藉以停止心念的妄动与昏闇。 一般人的心理,通常有四种病态:妄想、昏沉、无聊、。兹将四种病态说明如下:   §第一、妄想:即是心念纷杂,善念、恶念,念念...止观以调治。   §第四、:即禅宗所谓「落入无事夹缝中」。有两种:   (一)空亡,即静坐时,于清净、轻安之境界,心生贪着。禅宗所云「死水里面不藏龙」,此种境界如死水,难以产生悟境,故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01151983.html
  • 唯识三十颂及科判

    初阿赖耶识 异熟一切种不可知执受 处了常与触 作意受想思 相应唯舍受是 触等亦如是 恒转如瀑流 阿罗汉位舍次第二能变 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 思量为性相四烦恼常俱 谓我痴我见 并我慢我爱 及余触等俱...性分别门:是。6、心所例同门:触等亦如是。7、因果譬喻门:恒转如瀑流。8、伏断位次门:阿罗汉位舍。五、思量能变:1、举体出名门:次第二能变,是识名末那。2、所依门:依彼转。3、所缘门:缘彼。4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31453338.html
  • 论述唯识学三能变思想(1)

    著菩萨的苦心劝告,世亲菩萨终于回小向大,成为大乘佛教的健将。据《大唐西域》卷五记载:  著讲堂故基西北四十余里至故伽蓝,北临阡伽河,中有砖堵波,高百余尺,世亲菩萨初发大乘心处。世亲菩萨自北印度...,异性招感名异熟种,一切种子二种摄尽。[28]  等流习气,又作名言种子。为产生诸法的亲因缘种子。是由前七识中善、恶、等三性的熏习,而生长所成的习气;由此习气能引生与自性同等流类之果,故称等流习气...

    宽昌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34955697.html
  • 积极进步的善恶观

    十二云:“顺理为善,违理为恶。” 又《成唯识论》卷五云:“能为此世他世顺益,故名为善;能为此世他世违损,故名为不善。” 《俱舍论》卷二在界定善、恶、的区别时说:“安隐业说名为善,能得可爱异熟、涅槃...于众生身心德行增长的结果为“善”,相反,能感得损害众生身心德行的结果为“恶”,不感受以上两种善恶之果的为“”。去恶从善的观念是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中,最为中国传统伦理所接受和容纳的佛法内容。但是,佛教的...

    妙涵尼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85760219.html
  • “一念三千”与“性具善恶”

    观一心即三心,以此三心历一切心,历一切法,何法何心而分为一三。”也就是说善、恶、,皆为一心本具,且善恶相即。作为修学者来说,观照自己当下的—念介尔之心的工夫,是学佛修道的“用功处”和“要紧处”,...法性相结合所产生的一切烦恼、智慧,在烦恼中包含了一切善的、恶的、的东西,通过观想实修得法,可以开发智慧,成就法身和达到解脱。无明与法性结合,五阴、众生、国土等三种世间,及这世间的种种“性” (内在的...

    能 行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12960918.html
  • 略辨阿赖耶识义

    违顺之境,是故不与苦乐忧喜相应,唯与舍受相应也。  八、三性门者,此识是。此识非染,故名覆。此识不可别为善恶,故名。  九、因果法喻门者,此识非断非常,以恒转故。恒,谓此识始时来,一类...不复更称阿赖耶矣。  经云:"如来清净藏,世间阿赖耶。如金与指环,展转差别。"世间阿赖耶,与如来清净藏,实非二物。如来清净藏,喻如真金;世间阿赖耶,喻如指环,钗、钏等物。如是指环、钗、钏等物,皆是真金...

    钝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342062659.html
  • 三能变概念浅析

    异类成熟之义,即因是善恶,而果为,故云。亦即依善恶业因,招爱非爱之果,其果为非善非恶之。八识之中,第七识非异熟,而前六识之报有断绝,故不称异熟,而称异熟生,《成唯识论》卷二谓(大正31.7c)...又称第二能变,指第七识,即末那识。称第七识为思量,乃取其恒审思量之意;第七识相续不间审细分别第八识,故取此名。第六识亦审细思量,然间断不恒;第八识相续不断,但审细思量。前五识二义俱缺,故以恒审思量独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14165078.html
  • 略谈《十二因缘》(一)

    如下:  一,三世十二因缘。  一,无明。无明即过去世一切根本烦恼。体即是痴。  以迷暗为性,能覆盖真性,对实相及善恶业果,愚昧无知,所明了,故称无明。约三道,,属烦恼道所摄。乃无始以来贪,嗔,痴等烦恼妄惑。  二,行。行即是造作。乃过去世所造一切善或恶身口  意三业。体即是第六意识相应思心所。行本具善,恶,三性。由于不感果报,此处所说的行,唯指能招感善恶果报的行。约三道,属业道所摄。即能...

    张秉全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14865711.html
  • 知识修辞与实践关怀——评史拜罗《佛教与社会》

    缅甸人,将陷入严重的冲突中”。作者切断了涅槃佛教与业力佛教沟通之门,希求解脱者对于善恶业皆应所为,形成功德的禁区,“因为功德的累积只会导向轮回,而非涅槃”。  这该是作者对南传佛教业报观的误解。水野弘元在一文中指出,阿罗汉的游戏世间三界,是超越善恶的“唯作”,只有行为的作用,不求果报,这是依于慈悲的空无所得者,所以是纯粹,此称“唯作”(kiriyg)。由于汉译的《阿含经》、部派佛教、大乘...

    林朝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30265777.html